- 金相显微镜
- MMAS-4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倒置偏光)
- MMAS-5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正置偏光)
- MMAS-6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正置透反)
- MMAS-8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正置透反)
- MMAS-9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正置偏光)
- MMAS-12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正置偏光)
- MMAS-15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无限远)
- MMAS-16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正置偏光)
- MMAS-17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正置透反)
- MMAS-18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无限远)
- MMAS-19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微分干涉)
- MMAS-20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倒置偏光)
- MMAS-21 集成电路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
- MMAS-22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明暗场)
- MMAS-23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微分干涉)
- MMAS-24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微分干涉)
- MMAS-25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微分干涉)
- MMAS-26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明暗场)
- MMAS-27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明暗场)
- MMAS-28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明暗场)
- MMAS-29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微分干涉)
- MMAS-100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正置)
- MMAS-200 金相显微镜分析系统(正置)
- 4XI 单目倒置金相显微镜
- 4XB 双目倒置金相显微镜
- 4XC 三目倒置金相显微镜
- 5XB 双目倒置偏光金相显微镜
- 6XB 正置三目金相显微镜
- 6XD 正置双目偏光金相显微镜
- 7XB 大平台集成电路检测金相显微镜
- 8XB 大平台明暗场芯片检查金相显微镜
- 9XB 正置无限远偏光金相显微镜
- 10XB 正置无限远明暗场偏光金相显微镜
- 11XB 研究级透反射偏光暗场金相显微镜
- 102XB 工业正置明暗场偏光金相显微镜
- 4XC-ST 三目倒置金相显微镜
- 5XB-PC 电脑型倒置偏光金相显微镜
- 6XB-PC 电脑型正置金相显微镜
- 6XD-PC 电脑型正置偏光金相显微镜
- 7XB-PC 电脑型集成电路检测金相显微镜
- 8XB-PC 电脑型芯片检查金相显微镜
- 9XB-PC 电脑型正置偏光金相显微镜
- 10XB-PC 电脑型正置明暗场金相显微镜
- 11XB-PC 电脑型研究级DIC金相显微镜
- 102XB-PC 电脑型正置明暗场金相显微镜
- AMM-8ST 三目倒置卧式金相显微镜
- AMM-17 透反射金相显微镜
- AMM-200 三目正置金相显微镜
- JC-10 读数显微镜
- BJ-X 便携式测量金相显微镜
- HMM-200 便携式测量金相显微镜
- HM-240 便携式金相显微镜
- HMM-240 便携式测量金相显微镜
- HMM-240S 便携式视频测量金相显微镜
- 体视显微镜
- SM-2C 定倍体视显微镜(上光源)
- SM-3C 定倍体视显微镜(双光源)
- SM-4L 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
- SM-5L 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上光源)
- SM-6L 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双光源)
- SM-7L 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双光源)
- SM-8L 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上光源)
- SM-9L 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
- SM-10L 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双光源)
- SMAS-11 体视显微图像分析测量系统
- SMAS-12 体视显微图像分析测量系统(单)
- SMAS-13 体视显微图像分析测量系统(双)
- SMAS-14 体视显微图像分析测量系统(双)
- SMAS-15 体视显微图像分析测量系统(单)
- SMAS-16 体视显微图像分析测量系统
- SMAS-17 体视显微图像分析测量系统(双)
- SMAS-18 体视显微图像分析测量系统
- WPAS-19 焊接熔深立体显微分析系统
- PXS 定倍体视显微镜
- XYR 三目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
- XTZ-03 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
- XTZ-E 三目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
- 生物显微镜
- BID-100 倒置相衬生物显微镜
- BID-200 倒置相衬生物显微镜
- BID-300 倒置无限远生物显微镜
- BID-400 倒置偏光调制相衬生物显微镜
- BID-500 倒置透射相衬生物显微镜
- BID-600 倒置透射微分干涉相衬生物显微镜
- BI-10 单目生物显微镜
- BI-11 单目生物显微镜
- BI-12 单目生物显微镜
- BI-13 单目生物显微镜
- BI-14 双目生物显微镜(偏光)
- BI-15 双目生物显微镜(偏光)
- BI-16 生物显微镜(相衬、无限远、示教)
- BI-17 生物显微镜(相衬、无限远、示教)
- BI-18 生物显微镜(相衬、无限远、示教)
- BI-19 生物显微镜(相衬、无限远、示教)
- BI-20 生物显微镜(相衬、无限远、示教)
- BI-21 生物显微镜(相衬、无限远)
- BI-22 生物显微镜(相衬、无限远)
- BI-23 生物显微镜(相衬、无限远、暗场)
- BI-24 生物显微镜(相衬、无限远、暗场
- BI-25 生物显微镜(相衬、无限远)
- BIAS-100 倒置相衬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200 倒置相衬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300 倒置无限远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400 偏光调制相衬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500 倒置透射相衬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600 微分干涉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14 正置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15 正置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16 正置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17 正置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18 正置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19 正置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20 大行程正置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21 大行程正置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22 大行程正置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23 无限远光学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24 超大平台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BIAS-725 无限远光学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 XSD-100 三目倒置生物显微镜
- 37XD 三目倒置生物显微镜
- XSP-8CA 三目正置生物显微镜
- 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
- PM-10 简易偏光显微镜
- PM-11 偏光显微镜(透、反射)
- PM-12 偏光显微镜(透射)
- PM-13 偏光显微镜(无限远)
- PM-14 偏光显微镜(无限远、反射)
- PBAS-20 偏光显微分析系统
- PBAS-21 偏光显微分析系统
- PBAS-22 偏光显微分析系统
- PBAS-23 偏光显微分析系统
- PBAS-24 偏光显微分析系统
- PBAS-25 偏光显微分析系统
- PBAS-26 偏光显微分析系统
- PBAS-27 偏光显微分析系统
- FM-100 荧光显微镜(倒置、四色)
- FM-200 荧光显微镜(无限远、四色)
- FM-300 荧光显微镜
- FM-400 荧光显微镜(无限远)
- FM-500 荧光显微镜(无限远)
- FM-600 荧光显微镜(无限远)
- FBAS-100 荧光显微分析系统
- FBAS-200 荧光显微分析系统
- FBAS-300 荧光显微分析系统
- FBAS-400 荧光显微分析系统
- FBAS-500 荧光显微分析系统
- FBAS-600 荧光显微分析系统
- 其它显微镜(工具/比较/进口)
- 19JC 数字式万能工具显微镜
- 19JPC 微机式万能工具显微镜
- 19JPC-V 影像式万能工具显微镜
- XZB-4C 比较显微镜
- XZB-8F 比较显微镜
- XZB-14 比较显微镜
- 进口显微镜
- 洛氏硬度计
- HR-150A 洛氏硬度计
- HR-150DT 电动洛氏硬度计
- HRS-150 数显洛氏硬度计
- HRS-150M 触摸屏洛氏硬度计
- HRZ-150 智能触摸屏洛氏硬度计
- HRZ-150S 智能触摸屏全洛氏硬度计
- ZHR-150S 电脑洛氏硬度计
- ZHR-150SS 电脑全洛氏硬度计
- ZXHR-150S 电脑塑料洛氏硬度计
- HRZ-45 智能触摸屏表面洛氏硬度计
- ZHR-45S 电脑表面洛氏硬度计
- HBRV-187.5 布洛维硬度计
- HBRVS-187.5 智能数显布洛维硬度计
- ZHBRVS-187.5 电脑布洛维硬度计
- 显微硬度计
- HV-1000 显微硬度计
- HV-1000Z 自动转塔显微硬度计
- HVS-1000 数显显微硬度计
- HVS-1000Z 数显自动转塔显微硬度计
- HVS-1000M 触摸屏显微硬度计
- HVS-1000MZ 触摸屏自动转塔显微硬度计
- HMAS-D 显微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DS 显微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DSZ 显微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DSM 显微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DSMZ 显微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CSZD 显微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CSZA 显微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ROLL 版辊显微硬度测量分析系统
- 维氏硬度计MC010系列
- HV5-50 维氏硬度计
- HV5-50Z 自动转塔维氏硬度计
- HVS5-50M 触摸屏维氏硬度计
- HVS5-50MZ 触摸屏自动转塔维氏硬度计
- FV 研究型维氏硬度计
- HMAS-D5 维氏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D5Z 维氏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D5SM 维氏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D5SMZ 维氏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C5SZA 维氏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HT 高温维氏硬度计测控系统
- HMAS-LT 超低温维氏硬度计测控系统
- HV-5 5公斤力维氏硬度计
- HV-10 10公斤力维氏硬度计
- HV-20 20公斤力维氏硬度计
- HV-30 30公斤力维氏硬度计
- HV-50 50公斤力维氏硬度计
- HVS-5 5公斤力数显维氏硬度计
- HVS-10 10公斤力数显维氏硬度计
- HVS-20 20公斤力数显维氏硬度计
- HVS-30 30公斤力数显维氏硬度计
- HVS-50 50公斤力数显维氏硬度计
- HV-5Z 5公斤力自动转塔维氏硬度计
- HV-10Z 10公斤力自动转塔维氏硬度计
- HV-20Z 20公斤力自动转塔维氏硬度计
- HV-30Z 30公斤力自动转塔维氏硬度计
- HV-50Z 50公斤力自动转塔维氏硬度计
- HVS-5Z 5公斤力数显转塔维氏硬度计
- HVS-10Z 10公斤力数显转塔维氏硬度计
- HVS-20Z 20公斤力数显转塔维氏硬度计
- HVS-30Z 30公斤力数显转塔维氏硬度计
- HVS-50Z 50公斤力数显转塔维氏硬度计
- 布氏硬度计MC010系列
- HB-2 锤击式布氏硬度计
- HBE-3000A 电子布氏硬度计
- HBE-3000C 数显布氏硬度计
- HBS-3000 数显布氏硬度计
- HBS-3000L 触摸屏布氏硬度计
- HMAS-DHB 布氏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DHBL 布氏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 HMAS-HB 便携式布氏硬度测量分析系统
- HBM-2017A 数显异形布氏硬度计
- 邵氏硬度计/巴氏硬度计MC010系列
- 934-1 巴氏硬度计
- LX-A/D/C 邵氏橡胶硬度计
- LXS-A/D/C 数显邵氏硬度计
- HLX-A/C 邵氏硬度计支架
- HLX-D 邵氏硬度计支架
- HLXS-A/C 数显邵氏硬度计支架
- HLXS-D 数显邵氏硬度计支架
- 进口硬度计
- MIC10 超声波硬度计
- MIC20 组合式超声波硬度计
- TIV 便携式光学硬度计
- TKM-459 超声波硬度计
- DynaMIC 回弹硬度监测仪
- DynaPOCKET 动态回弹硬度计
- 硬度计耗材/配件MC010系列
- 自准直仪/平面度检查仪MC030系列
- 1401(1X5) 双向自准直仪(6-10米)
- 1401-15/20 双向自准直仪(15-20米)
- S1401 数显双向自准直仪(6-10米)
- S1401-15 数显双向自准直仪(15-20米)
- YR-1S 数显自准直仪(30米,1秒)
- YR-0.1S 数显自准直仪(30米,0.1秒)
- YR1000U-3050 光电自准直仪(25/10米)
- YR25PC02 光电自准直仪(25米,0.2角秒)
- YR25TL02 光电自准直仪(25米,0.2角秒)
- YR25D10 电子自准直仪(25米,1.0角秒)
- YR20TL05 光电自准直仪(20米,0.5角秒)
- YR20W10 远程自准直仪(20米,1.0角秒)
- YR10PC01 光电自准直仪(10米,0.1角秒)
- YR10TL01 光电自准直仪(10米,0.1角秒)
- YR2038 电子自准直仪(10米,1角秒)
- YR10TL03 光电自准直仪(10米,0.3角秒)
- YR10W06 远程自准直仪(10米,0.6角秒)
- YR05TL02 光电自准直仪(5米,0.2角秒)
- YR04TL001 光电自准直仪(4米,0.01角秒)
- YR05GMS 电子比较测角仪
- YR0515GMM 小型电子比较测角仪
- YROP10 电子式光学平行差测量仪
- YR8-36 金属多面棱体
- YR140-205 多齿分度台
- YR-001D 自准直仪多轴位移工作台
- YR-01X 自准直仪旋转位移工作台
- YR-SL 自准直仪升降工作台
- YR-5L 自准直仪光学五棱镜
- 金相切割机MC004系列
- QG-1 金相试样切割机
- Q-2 金相试样切割机
- QG-2 岩相切割机
- Q-3A 金相试样切割机
- Q-4A 金相试样切割机
- QG-5A 金相试样切割机
- QG-100 金相试样切割机
- QG-100Z 自动金相试样切割机
- QG-300 三轴金相试样切割机
- ZQ-40 无级双室自动金相试样切割机
- ZQ-50 自动精密金相试样切割机
- ZQ-100/A/C 自动金相试样切割机
- ZQ-150F 无级三轴自动金相试样切割机
- ZQ-200/A 无级三轴金相试样切割机
- ZQ-300F 无级三轴自动金相试样切割机
- ZQ-300Z 自动金相试样切割机
- QG-500 大型液压伺服金相试样切割机
- ZY-100 导轨金相试样切割机
- SYJ-150 低速金刚石切割机
- SYJ-160 低速金刚石切割机
- 金相磨抛机MC004系列
- MPD-1 金相试样磨抛机(单盘无级)
- MPD-2 金相试样磨抛机(双盘四档单控)
- MP-3A 金相试样磨抛机(三盘三控无级)
- MP-2A 金相试样磨抛机(双盘双控无级)
- MPD-2A 金相试样磨抛机(双盘双控无级)
- MPD-2W 金相试样磨抛机(双盘单控无级)
- ZMP-1000 金相试样磨抛机(单盘8试样智能)
- ZMP-2000 金相试样磨抛机(双盘8试样智能)
- ZMP-3000 金相试样磨抛机(智能闭环系统)
- ZMP-1000ZS 智能薄片自动磨抛机
- BMP-1 半自动金相试样磨抛机
- BMP-2 半自动金相试样磨抛机
- MY-1 光谱砂带磨样机
- MY-2A 双盘砂带磨样机
- MPJ-35 柜式金相试样磨平机
- P-1 单盘台式金相试样抛光机
- P-2 双盘台式金相试样抛光机
- LP-2 双盘立式金相试样抛光机
- PG-2A 双盘柜式金相试样抛光机
- P-2T 双盘台式金相试样抛光机
- PG-2C 双盘立式金相试样抛光机
- P-2A 双盘柜式金相试样抛光机
- YM-1 单盘台式金相试样预磨机
- YM-2 双盘台式金相试样预磨机
- YM-2A 双盘台式金相试样预磨机
- 研磨抛光敷料
- 进口研磨抛光机
- 金相镶嵌机MC004系列
- XQ-2B 金相试样镶嵌机(手动)
- ZXQ-2 金相试样镶嵌机(自动)
- AXQ-5 金相试样镶嵌机(自动)
- AXQ-50 金相试样镶嵌机(智能,一体机)
- AXQ-100金相试样镶嵌机(智能,一体机,双室)
- 冷镶嵌
- 进口液压热镶嵌机
- 进口液压热镶嵌机
- 进口液压自动热镶嵌机(可矩形)
- 进口立式热镶嵌系统
- 清洁度检测分析系统
- 材料气泡测量分析系统
- 电子万能试验机MC009系列
- YRST-D 数显电子拉力试验机(1-5KN)
- YRST-M 数显电子拉力试验机(10、20KN)
- YRST-M50 数显电子拉力试验机(50KN)
- YRWT-D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1-5KN)
- YRWT-M 微机电子万能试验机(10、20KN)
- YRWT-M50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50KN)
- YRWT-M100 微机电子万能试验机(100KN)
- YRWT-M200 微机电子万能试验机(200KN)
- LDW-5 微机电子拉力试验机(0.05-5吨)
- WDS01-2D 数显电子万能试验机(0.1-2吨)
- WDS10-100 数显电子万能试验机(1-10吨)
- WDS10-300L 数显电子万能试验机(1-30吨)
- WDW10-100 微机电子万能试验机(1-10吨)
- WDW200-300 电子万能试验机(20-30吨)
- AGS-X25 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2-5吨)
- AGS-X13 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10-30吨)
- 5942 Instron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2mN-2kN)
- 5940 Instron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0.5-2kN)
- 3300 Instron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0.5-5kN)
- 5980 Instron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10-60kN)
- 5960 Instron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5-50kN)
- 3360 Instron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5-50kN)
- 3380 Instron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100kN)
- ZWIK250 Zwick万能材料试验机(5-250kN)
- ZWIK5 Zwick万能材料试验机(0.5-5kN)
- 液压万能试验机MC009系列
- WES100-300B 数显液压万能试验机
- WES600-1000D 数显液压万能试验机
- WEW300-600B 电脑液压万能试验机
- WEW600-1000D 电脑液压万能试验机
- WAW100-1000B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 WAW600-1000D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 WES-100B 10吨数显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 WES-300B 30吨数显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 WES-600B 60吨数显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 WES-600D 60吨数显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 WES-1000D 100吨数显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 WEW-100B 微机屏显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 WEW-300B 微机屏显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 WEW-600B 微机屏显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 WEW-1000B 微机屏显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 WEW-600D 微机屏显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 WEW-1000D 微机屏显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 WAW-100B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 WAW-300B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 WAW-600B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 WAW-1000B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 WAW-600D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 WAW-1000D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 冲击试验机MC009系列
- YR-1530 手动冲击试验机(300J)
- YR-B 半自动冲击试验机(300、500J)
- YRS-B 数显半自动冲击试验机(300、500J)
- YRW-B 微机半自动冲击试验机(300、500J)
- YR-Z 全自动冲击试验机(300、500J)
- YRS-Z 数显全自动冲击试验机(300、500J)
- YRW-Z 微机全自动冲击试验机(300、500J)
- CDW-40 冲击试验低温槽
- CDW-60 冲击试验低温槽
- CDW-80 冲击试验低温槽
- CSL-A 冲击试样缺口手动拉床
- CSL-B 冲击试样缺口电动拉床
- JB-300B/500B 半自动冲击试验机
- JBS-300B/500B 数显半自动冲击试验机
- JBS-300Z/500Z 数显自动冲击试验机
- JBW-300B/500B 电脑型冲击试验机
- JBW-300Z/500Z 电脑自动冲击试验机
- CST-50 冲击试样缺口投影仪
- CSL-1 冲击试样缺口手动拉床
- CZL-Y 冲击试样缺口液压拉床
- 光谱仪
- 元素分析仪/碳硫分析仪
- 色谱仪
- 光度计
- 影像测量仪
- 投影仪
- 三坐标测量机
- 轮廓仪
- 圆度仪
- 探伤仪
- 粗糙度仪
- 测高仪
- 测厚仪
- 测温仪
- 测振仪
- 石油化工仪器
- 气体检测仪
- 食品仪器
- 人工智能设备
- 4008127833/021-58391850
- 扫一扫关注我们
|
|
|
超级有意思的分析化学年谱。。。 |
本站文字和内容版权为上海研润光学显微镜硬度计制造厂所有http://www.yrmade.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
化学年表列出深远地改变人们对化学这门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著作、发现、思想、发明以及实验等;化学作为一门对物质组成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尽管化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但是可以认为现代化学史是从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开始。。。公元元年~公元1000年一世纪,《博物学》共37卷问世,末5卷讲述了当时的化学(罗马:普利尼)。二世纪时,中国东汉末已掌握制瓷的技术,品种主要是青瓷。二世纪,中国西汉以后已采用热处理法变白口铸铁为可锻铸铁,解决了铁器脆硬易折的问题。据《东规汉记》,二世纪,中国东汉时期,已用树皮、破布、渔网等物来造纸(如,蔡伦等)。造纸开始成为独立的行业。二世纪,东汉末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著作,涉及汞、铅、金、硫等的化学变化及性质,并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比例的重要性(中国:魏伯阳)。三世纪,出现“点金术”,蒸馏、挥发,溶解等已成为熟悉的操作(古希腊:佐西马斯)。三、四世纪,中国东汉三国时张揖著《广雅》一书中有鋈即白铜(铜锌镍的合金)的记载。三、四世纪,晋朝的《抱朴子·内外篇》在“金丹”、“仙药”,“黄白”三卷中涉及药物几十种。发现了一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以及金属的取代作用,并掌握了如,升华等操作技术(中国:葛洪)。四、五世纪,中国南北朝的炼丹士,已用炉甘石即碳酸锌矿石及铜炼得黄铜。四、五世纪,中国南北朝时发明冶炼灌钢的方法,这是一种半液体状态的炼钢方法和热处理技术,到六世纪,被綦毋怀文推广使用。六,七世纪,中国隋唐时代出现了以高温度烧成的真瓷,质坚、细致、半透明,和近代瓷器相似,是我国化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八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西方。八世纪,点金术获得发展,认为金属皆由硫及汞两元素组成,以两元素论作为点金术的理论基础(阿拉伯·格伯)。八世纪,学会制硫酸、硝酸、王水、碱和氯化铵等,为溶解贵金属提供了溶剂(阿拉伯:格伯)。八世纪,酒精已获应用。据《道藏,真元妙道要略》,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的炼丹士发现火药,这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化学史上三大发明之一。九世纪,中国瓷器传入埃及。十世纪左右,中国宋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胆水(胆矾溶液)浸铜法,并用于生产铜。这是水法冶金技术的起源。公元1000年~1700年1086~1093年,宋代《梦溪笔谈》中记载有当时的化学工艺,第工一次使用石油这一名称(中国:沈括)。十一世纪,中国宋初曾公亮等编《武经总要》一书中,有火药用作武器的最早确实记载。十二世纪,阿拉伯和希腊出现“智者石”之说,认为“智者石”可使贱金属变为贵金属。十三世纪中叶前,中国火药传入伊斯兰教国家。十三世纪中叶前,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十三世纪,认识到空气为燃烧所必需的物质(英国:罗杰·培根)。1250年,以雄黄和皂制出化学元素砷(德国:马格纳斯)。中国明代已大量生产金属锌(当时称:倭铅),早于西方四个世纪。1450年,发现化学元素锑(德国:索尔德)。十五世纪,提出金属的“三原素”说,认为金属是由硫、汞、盐三原素所组成,而硫指颜色,硬度,亲和力,可燃性;汞指光泽,蒸发性,熔解性,延展性,盐指凝固性,耐火性等(德国:瓦伦泰恩)。十六世纪,化学从金丹时期逐步进入制药时期,中国以明代(1596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标志,西方以瑞士的帕拉塞尔苏斯为代表,毒剂已用作药物。十六世纪,辨认出胃汁中有酸,胆汁中有碱,水玻璃中有矽石,发现碳酸气不助燃,认识到火是极热气体之外形等(其著作于1648年出版)(比利时:范·赫尔蒙脱)。1556年,发表《冶金学》一书,细载冶炼金、银、铜、汞、钢等方法(德国:阿格里科拉)。十六世纪,汞齐冶金法在墨西哥获得使用。十六世纪下半期,掌握将磁釉固着于陶器上的技术(法国:帕利西)。十六世纪,靛蓝、胭脂虫等染料从东印度输入欧洲。1603年,在炼金实践中,用重晶石(硫酸钡)制成白昼吸光、黑夜发光的无机发光材料,首次观察到磷光现象(意大利卡斯卡里奥罗)。十七世纪上半期,认为消化过程是纯化学过程,呼吸和燃烧是类似的现象,辨认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差别(德国:西尔维斯)。十七世纪中叶,把盐定义为酸和盐基结合的产物(意大利:塔切纽斯)。1637年,明朝《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中国:宋应星)。1660年,提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体积与压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国:波义耳)。1661年,发表《怀疑的化学家》,批判点金术的“元素”观,提出元素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将当时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化学分析(英国:波义耳)。1669年,发现化学元素磷(德国:布兰德)。1669年,发现各种石英晶体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夹角(丹麦:斯悌诺)。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一部分留下,为坚实要素,一部分放出,为可燃要素,这是燃素说的萌芽(德国:柏策)。1670年,开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气体并把燃烧、呼吸和空气中的成分联系起来(英国:迈约)。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区分植物化学与矿物化学,即后来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法国:莱墨瑞)。十七世纪下半期,认识了矾是复盐(德国:肯刻尔)。公元1700~公元1800年1703年,将燃素说发展为系统学说,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燃烧时燃素逸出,燃烧、还原、置换等化学反应是燃素作用的表现(德国:斯塔尔)。1718~1721年,对化学亲和力作了早期研究并做了许多“亲和力表”(法国:乔弗洛伊)。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学亲和力的概念(荷兰:波伊哈佛)。1735年,发现化学元素钴(瑞典:布兰特)。1741年,发现化学元素铂(英国:武德)。1742~1748年,首次论证化学变化中的物质质量的守恒。认识到金属燃烧后的增重,与空气中某种成分有关(俄国:罗蒙诺索夫)。1746年,采用铅室法制硫酸,开始了硫酸的工业生产(英国:罗巴克)。1747年,开始在化学中应用显微镜,从甜菜中首次分得糖并开始从焰色法区别钾和钠等元素(德国:马格拉弗)。1748年,首次观察到溶液中的渗透压现象(法国:诺莱特)。1753年,发现化学元素铋(英国:乔弗理)。1754年,发现化学元素镍(瑞典:克隆斯塔特)。1754年,通过对白苦土(碳酸镁)、苦土粉(氧化镁)、易卜生盐(硫酸镁)、柔碱(碳酸钾)、硫酸酒石酸盐(硫酸钾)之间的化学变化,阐明了燃素论争论焦点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关系,它对后来推翻燃素论提供了实验根据(英国:约·布莱克)。1760年,提出单色光通过均匀物质时的吸收定律,后来发展为:比色分析(德国:兰伯特)。1766年,发现化学元素氢,通过氢、氧的火花放电而得水,通过氧、氮的火花放电而得硝酸(英国:卡文迪许)。1770年,改进化学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吹管分析和湿法分析(瑞典:柏格曼)。1770年左右,制成含砷杀虫剂、颜料“席勒绿”并从复杂有机物中提得多种重要有机酸(瑞典:席勒)。1771年,发现化学元素氟(瑞典:席勒)。1772年,发现化学元素氮(英国:丹·卢瑟福)。分别于1772年和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锰(瑞典:席勒,甘)。1774年,再次提出盐的定义,认为盐是酸碱结合的产物并进而区分酸式、碱式和中性盐(法国:鲁埃尔)。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与氯(瑞典:席勒)。1774年,发现化学元素氧,对二氧化硫、氯化氢、氨等多种气体进行研究,并注意到它们对动物的生理作用(英国:普利斯特里)。1777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指出物质只能在含氧的空气中进行燃烧,燃烧物重量的增加与空气中失去的氧相等,从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原理(法国:拉瓦锡)。1781年,发现化学元素钼(瑞典:埃尔米)。1782年,发现化学元素碲(奥地利:赖欣斯坦)。1782~1787年,开始根据化学组成编定化学名词,并开始用初步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它们的量的关系(法国:拉瓦锡等)。1783年,用碳还原法最先得到金属钨(西班牙:德尔休埃尔兄弟)。1783年,通过分解和合成定量证明水的成分只含氢和氧,对有机化合物开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国:拉瓦锡)。1783年,《关于燃素的回顾》一书出版,概括了:作者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法国:拉瓦锡)。1774~1784年,提出同种晶体的各种外形系由同一种原始单位堆砌而成,解释了晶体的对称性、解理等现象,开始了古典结晶化学的研究(法国:豪伊)。1785年,发现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膨胀定律(法国:雅·查理)。1785年,用氯制造漂白粉投入生产,氯进入工业应用(法国:伯叟莱)。1788年,发明石炭法制碱,碱、硫酸、漂白粉等的生产成为化学工业的开端(法国:路布兰)。1789年,发现化学元素锌、锆和铀的氧化物(德国:克拉普罗兹)。1789年,《化学的元素》出版,对元素进行分类,分为气、酸、金、土四大类并将“热”和“光”列在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法国:拉瓦锡)。1790年左右,提出有机基团论,认为基团由一群元素结合在一起,作用象单个元素,它可以单独存在(法国:拉瓦锡)。1791年,发现化学元素钛(英国:格累高尔)。1791年,提出酸碱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当量表(德国:约·李希特)。1792年,发表最早的金属电势次序表(意大利:伏打)。1794年,发现化学元素钇(芬兰:加多林)。1797年,用氯化亚锡还原法发现化学元素铬(法国:福克林)。1798年,发现化学元素铍(法国:福克林)。1799年,实现氨、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液化(法国:福克林)。1799年,通过铁和水蒸汽、酸,碱等反应的研究,提出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亲和力、参与反应物的量以及它们的溶解性与挥发性有关,开始有了化学平衡与可逆反应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组成不定的错误看法(法国:伯叟莱)。1800年左右,提出电池电位起因的化学假说(德国:李特)。1800年,发明第工一个化学电源——伏打电堆,是以后伽伐尼电池的原型并提出电池电位起因于接触的物理假说(意大利:伏打)。1800年左右,首次电解水为元素氢和氧。发现电解盐时,一极析出酸,一极析出碱也实现了酸、碱的电解(英国:威·尼科尔逊)。公元1801年~1899年1801年:发现化学元素铌(英国:哈契脱)。进行大量能够组成电池的物质对的研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指明如何从实验确认元素(英国:戴维)。1802年:发现化学元素钽(瑞典:爱克伯格)。发现在O摄氏度时,许多气体的膨胀系数是1/273(法国:盖·吕萨克)。1803年:发现化学元素铈(德国:克拉普罗兹,瑞典:希辛格、柏齐力阿斯)。发现化学元素钯和铑(英国:武拉斯顿)。提出气体在溶液中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的气体溶解定律(英国:威·亨利)。1804年:发现化学元素铱和锇(英国:坦能脱)。1805年:提出盐类在水溶液中分成带正负电荷的两部分,通电时正负部分相间排列,连续发生分解和结合,直至两电极,用以解释导电的现象,这是电离学说的萌芽(德国:格罗杜斯)。1806年: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指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不因制备方法不同而改变(法国:普鲁斯脱)。首次,引入有机化学一词,以区别于无机界的矿物化学,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细胞中受一种“生活力”作用才能产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柏齐力阿斯)。1807年:发现化学元素钾和钠(英国:戴维)。发现倍比定律,即,二个元素化合成为多种化合物时,与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简单整数比,并用氢作为比较标准(英国: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英国:道尔顿)。发现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的分压定律(英国:道尔顿)。1808年:发现化学元素钙、锶、钡、镁(英国:戴维等);发现化学元素硼(英国:戴维,法国:盖·吕萨克、泰那尔德)。1808~1810年:通过磷和氯的作用,确证氯是一个纯元素,盐酸中不含氧,推翻了拉瓦锡凡酸必含氧的学说,代之以酸中必含氢(英国:戴维)。1808~1827年:《化学哲学的新系统》陆续出版,本书总结了作者的原子论(英国:道尔顿)。发现气体化合时,各气体的体积成简比的定律并由之认为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量应正比于它的原子量,这成为气体密度法测原子量的根据(法国:盖·吕萨克,德国:洪保德)。1809年:首次获得高温氢氧喷焰,用于熔融铂等难熔物质(美国:哈尔)。1810~1818年:通过对二千余种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了四十余种元素的化学结合量,以氧作标准,不少从结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与近代几乎一致(瑞典:柏齐力阿斯)。1811年:发现化学元素碘(法国:库尔特瓦)。提出分子说,分子由原子组成,指出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之分子,又称阿伏伽德罗假说(意大利:阿伏伽德罗)。1812年: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所有元素象磁铁一样,含正负两电极,但正负电量与强度不等,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未抵消部分还可以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对相同元素,电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对分子说(瑞典:柏齐力阿斯)。发明不需用火引发的碰炸化合物,被用于军事(美国:古塞里)。1815年: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氢原子构成的假说,又称:普劳特假说(英国:普劳特)。首次发现酒石酸、樟脑、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现象(法国:比奥)。从石脑油中首次分得苯,开始了对苯系物质的研究(英国:法拉第)。1817年:发现化学元素镉(德国:斯特罗迈厄)。发现化学元素锂(瑞典:阿尔费特逊)。发现光化学中引起反应的光一定要被物体吸收,这是光化学研究的开端(德国:格罗杜斯)。分离出叶绿素(法国:佩莱梯)。创制矿工用安全灯(英国:戴维)。1818年:发现化学元素硒(瑞典:柏齐力阿斯)。1819年:发现同晶型现象,即不同物质形成明显相同结晶的现象;以及多晶型现象,即同样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说明矿物晶体的类质同像和同质类像(德国:米修里)。1820年:分离对人体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鳖碱、金鸡纳碱、奎宁、马钱子碱等重要生物碱,被用于医药(法国:佩莱梯)。1822~1823年:德国的维勒和李比希分别制得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异氰酸银及雷酸银,与定组成定律有矛盾,后瑞典的柏齐力阿斯解释为由于同分异构现象所引起。木炭作为脱色吸附剂引用于精制甜菜糖,开始了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后在战争中用作防毒吸附剂(法国:佩恩)。1823年:最先制得化学元素硅(瑞典:柏齐力阿斯)。制成硝基纤维素,即为棉花火药,这是第工一个无烟无残渣的火药(瑞士:布拉康纳特)。首次提出正确的油脂皂化理论(法国:柴弗洛尔)。提出理想气体的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法国:泊松)。1824年: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国:盖,吕萨克)。1825年:提出用铜作船底,通过加入锌片以防止船底腐蚀的方法,这是金属电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对海洋生物的吸着而未获应用(英国:戴维)。1826年:发现化学元素溴(法国:巴拉)。1827年:首次提炼出纯铝(德国:维勒)。1828年:发现化学元素钍(瑞典:柏齐力阿斯)。从无机物制得重要有机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实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有机物的“生命力”学说(德国:维勒)。1829年:提出化学元素的三元素组分类法,认为同组内的三元素不但性质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规律性的关系(德国:多培赖纳)。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法国:盖·吕萨克)。1830年:发现化学元素钒并发现铁中含钒、铀、铬等元素后,可改善铁的性质,开始了合金钢的研究(瑞典:塞夫斯脱隆)。1831年:首先应用接触法制造硫酸(英国:配·菲利普斯)。1833年:提电化当量定律,为电化学及电解、电镀工业奠定理论基础,开始应用阳极、阴极、电解质、离子等名词,认识到离子是溶解物质的一部分,是电流的负担者,揭示了物质的电的本质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英国:法拉第)。提出固体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国:法拉第)。首次分得可以转化淀粉为糖的有机体中的催化剂,后人称之为(淀粉糖化)酶(法国:佩恩)。1834年:从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淀粉组成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法国:佩恩)。1835年: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和催化剂概念,证实催化现象在化学反应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柏齐力阿斯)。精确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劳特的原子量应是单纯整数的假说是不对的(比利时:斯塔斯)。1836年:改善铜锌电池,这是第工一个可供实用的电流源,克服了伏打电池电流迅速下降的缺点(英国:丹尼尔)。1837年:提出有机结构的核心学说,认为有机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应中有一个基本的核心(法国:劳伦脱)。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钾、磷酸盐等,认为这些成分来自土壤,从而确定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德国李比希)。1839年:采用整数指数标记晶格的各组原子平面,即,米勒指数(英国:沃·米勒)。发现生橡胶的硫化反应,为橡胶工业奠定技术基础(美国:古德伊尔)。发现化学元素镧(瑞典:莫桑得尔)。提出有机结构的余基学说,余基指分子在反应时保持不变的部分(法国:热拉尔)。发现光照稀酸液中金属极板之一,能改变电池电动势(法国:埃·贝克勒尔)。1840年:提出有机结构的类型学说。认为化合物的化学类型决定物质的性质,类型说中包含:分子中原子有一定相对位置的初步结构观念并从而认为二元说用于有机化合物完全失败(法国:杜马)。提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定定律,不论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生成热总和不变(俄国:盖斯)。在电解时,发现臭氧(瑞士籍德国人:桑拜恩)。1841年:提得纯铀(德国:佩利戈特)。开始使用锌-碳电池(德国:本生)。1842年:从苯制得苯胺,后即用作染料(俄国:齐宁)。1843年:辨明原子,分子和化学当量之间的区别并提出它们的定义(法国:劳伦脱)。发现化学元素铒和铽(瑞典:莫桑得尔)。认识到含碳长链同系物因链长变化而引起物理性质渐变的规律(德国:柯普)。1844年:发现化学元素钌(俄国:克劳斯)。1846年:从化学当量与气体密度的测定,证实:氧、氮、氢分子必定由两个原子组成(法国:劳伦特等)。1847年: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意大利:索勃莱洛)。1848年:提出晶体结构的十四种空间点阵的理论(法国:布雷维斯)。1848~1855年,首次将外消旋的酒石酸分离为左旋和右旋两种,开始用机械、生物学、化学三种方法来分离葡萄酸中的两种异性体。初步认识到物质的旋光性是由分子形状的不对称性引起的(法国:巴斯德)。1848~1849年,发现脂肪伯胺、仲胺、叔胺,其性质类似于氨,并从而证明氨的最简化学式。(法国:沃尔茨;德国:奥·霍夫曼)。1849年:制得第工一个金属有机化合物(锌乙基化合物),是后来提出原子价概念的实验基础之一(英国:弗兰克兰特)。1850年:用旋光计研究了糖在不同浓度、温度和酸催化下的转化,得出转化速度的数学表示式并指出其他同类型反应的方程形似也相同,开始了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法国:威尔汉密)。制得醚,认为醚、醇、酯、酸都属于水的类型,提出复合类型论,从而:证明水的最简化学式。开始用“中间物”的概念来解释硫酸在从醇制醚过程中的作用,它是研究反应机理的一个重要观念(英国:威廉逊)。1850~1852年,提出元素分类的公差说,从有机同系物的思想出发,认为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在化合量上具有近于确定的公差(德国:佩坦柯费,法国:杜马)。1851年:用甘油和脂肪酸合成油脂,发现酵母可转化醣为醇(法国:拜特洛)。1852年:证明朗伯特光吸收定律也适用于溶液并指出光吸收与浓度的关系,为比色分析法奠定基础(德国:比尔)。1853年:发展有机结构的类型论,它属于一种机械的分类法(法国:热拉尔)。从锑、砷、磷、氮仅能结合确定数量的有机基团出发,认识到一个元素原子能和另一个元素原子化合的原子数目是一定的,这是初步的原子价概念,是经典价键理论的开端(英国:弗兰克兰特)。发现电解时,不同离子的移迁速度是不同的,否定了格罗杜斯各种离子等速移动的看法并称为离子的迁移数(德国:希托夫)。1854年:研究了氢加氯形成氯化氢的光化反应,发现氯化氢的生成正比于光强与曝光的时间,以及被吸收的光正比于化学变化的光化吸收定律并注意到光化学的诱导效应,提出碘量分析法(德国:本生)。1856年:从煤焦油中获得第工一个人造染料——苯胺紫,从此煤焦油工业逐步形成(英国:珀金)。1857年:用分子和离子处于动态平衡的观点来解释电解质的导电现象(德国:克劳修斯)。提出混合状式说,证明:沼气是甲烷(德国:凯库勒)。1858年:确定碳原子为四价并提出碳-碳可以自行相连成碳链,碳链学说成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开端。开始应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英国:古柏;德国:凯库勒)。提出从分子量求原子量的方法,准确测定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分子学说(意大利:坎尼柴罗)。1859年:提出每一化学元素具有特征光谱线,为元素发射光谱分析奠定基础并用以研究太阳的化学成分,证实太阳上有许多地球上常见的元素,说明天体、地球在化学组成上的同一性(德国:本生、基尔霍夫)。1861年:提出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肯定分子结构的可知性,解释了同分异构现象,从分子的结构来说明分子的性质,并预示合成的途径(俄国:布特列洛夫)。1859~1861年,利用分光镜发现化学元素铷和铯(德国:本生、基尔霍夫)。发现化学元素铊(英国:克鲁克斯)。提出制造纯碱的氨碱法(比利时:索尔维)。1862年:进行液体扩散的研究,提出胶体概念,区别了溶液和胶体之间的不同,开始了胶体化学的研究(英国:格累姆)。1863年:发现化学元素铟(德国:赖赫、希·李希特)。制得第工一个偶氮染料(德国:格里斯)。提出元素的螺旋图形分类法,图中按原子量排列,相似性质的元素能有规则地重现(法国:坎柯图)。1864年:提出化学元素的八音律分类法。指出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第八个元素重复第工一个元素的性质(英国:纽兰兹)。1865年:人工合成第工一个热塑性塑料赛璐珞(德国:派克儿)。1866年:设计了本生灯,利用灯焰的不同部分来检定许多矿物的组分(德国:本生)。1867年: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及摇摆式的假说(德国:凯库勒)。提出化学反应速度同反应物浓度成正比的质量作用定律以及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等概念(挪威:古德贝克、伐格)。发明安全的烈性炸药——三硝基甘油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瑞典:诺贝尔)。1868年:从煤焦油中首次人工合成香料——香豆素(英国:珀金)。1869年: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指明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有周期性的变化并预见了周期表中空位元素的存在和性质,周期律成为物质结构科学的重要基础(俄国:门捷列夫)。从煤焦油人工合成第工一个天然染料——茜素(德国:格雷贝、利伯曼)。从原子体积和原子量的关系说明化学元素的物理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德国尤·迈耶尔)。用燃烧弹卡计广泛研究了有机物的燃烧,证实化学热效应恒定定律。并提出用反应热来测量化学亲和力的假说。对气体爆炸反应的传播速度进行了研究(法国:拜特洛)。应用卡诺原理建立最大功与反应热之间的关系,首次把热力学用于化学(德国:霍斯特曼)。1870年:从乙炔、乙醇、乙酸等简单物质通过热管首次制得苯、苯酚、萘等,在实验室人工合成这类物质,具有重要意义(法国拜特洛)。1871年:提出一种气体密度测定的方法,测定了许多有机物的分子量,在高温条件下测定了许多无机物的气体密度,证明汞、镉气体是单原子,卤素在高温下也是单原子等(德国:威·迈耶尔)。发现转化酶,转化蔗糖为两个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发现卵磷脂(德国:霍普·赛勒)。开始生产使用照相底片(英国:斯万)。1872年:从石炭酸和甲醛合成第工一个热固性塑料-酚醛树脂(美籍比利时人:巴克兰特)。1874年:提出碳原子价键的空间结构学说,由于碳的四个价键上取代基不同,导致了光学异构体并预计了异构体的数目,也指出双键的存在将引起顺反异构,这是立体化学的开端(荷兰:范霍夫;法国:勒贝尔)。1875年:发现化学元素镓(法国:布瓦斯培德朗)。用铂石棉催化制造硫酸,为硫酸接触法的工业化奠定技术基础(德国:文克勒)。发现有机反应中烯烃和含氢化合物的加成定向法则(俄国:马尔柯夫尼可夫)。1876年:提出染色物质的生色基团理论,指出不饱和原子团是生色基,而有些基团如羟基则是辅色基(德国:威特)。引入热力学位(即,化学位)的概念。热力开始广泛应用于化学,为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化学平衡提供了根据(美国:吉布斯)。提出盐溶液的电导可以从加和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活动性来推算(德国:柯劳许)。1877年:发现异双丁烯具有两种结构形式的反应,开始认识到互变异构现象的存在(俄国:布特列洛夫);发现在强酸性金属卤化物催化下脂肪烃、芳香烃的烷基化反应,也可制备芳香酮(法国:费莱德尔;美国:克雷夫兹)。1878年:提出确定多相体系平衡条件的相律(美国:吉布斯);发现化学元素镱(瑞士:马利纳克)。1879年:发现化学元素钐(法国:布瓦培德朗)。发现化学元素钪(瑞典:拉·尼尔逊)。发现化学元素铥和钬(瑞典:克利夫)。提出毛细电渗现象是由液体界面形成双电层引起的假说(德国:赫尔姆霍茨)。1880年:发现化学元素钆(瑞士:马利纳克)。1881年:提出实在气体的状态方程式(荷兰:范德瓦尔)。1882年:首次人工合成靛蓝(德国:约·拜耳)。提出稀溶液的冰点下降、沸点升高定律,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引起的冰点下降反比于它们的分子量,提供了测定不挥发、可溶性物质分子量的新方法(法国:拉乌尔)。1883年:制得锰钢,经淬火变得超硬,用于粉碎岩石、金属切削及钢轨,正式引入“合金钢”一词(英国:哈德费尔德)。1884年:提出压力、温度对化学反应影响的平衡变动原理(法国:勒夏忒列)。1885年:发现化学元素钕和镨。利用氧化钍、氧化铈制得白热灯罩芯(奥地利:威斯巴克)。1885~1886年,提出稀溶液理论,将稀溶液中溶质分子和理想气体的分子相对应,解释了稀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并推得用电极电位来求化学平衡的公式(荷兰:范霍夫)。1885~1890年,完成晶体构造的几何理论,奠定了经典结晶化学的基础(俄国:弗德洛夫)。发现电位与汞的表面张力成正比,得出迅速的滴汞与电解质不显示电位差,后被用作滴汞电位计(德国:赫姆霍尔茨)。1886年:通过冰晶石降低氧化铝熔点的方法电解制铝,制铝发展为工业(美国:查·霍尔;法国:赫洛特)。发现化学元素镝(法国:布瓦斯培德朗)。发现化学元素锗(德国:文克勒)。首次人工合成生物碱——毒芹碱(德国:莱登伯格)。1887年:提出电解质的电离学说,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成正、负自由离子,溶液性质是所有离子性质的加和函数。提出电解质活度系数的概念。解释了电解质反常的渗透现象。这一学说不能解释强电解质及浓溶液的一些性质(瑞典:阿累尼乌斯)。首次应用热分析法(德国:勒夏忒列)。通过催化酯的水解和醣的转化速度,测量了三十多个酸的亲和常数,从该常数比例于电导的活度系数得到电解质活度与化学活度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电离学说。用滴汞电极法证实了伏打电堆的电流起源于化学原因(德国:奥斯特瓦尔德)。发明用金属氧化物从石油中除硫精制汽油的方法(美籍德国人:弗雷许)。1888年:提出弱酸的稀释定律(德国:奥斯特瓦尔德)。发现胆甾醇苯酸酯于145.5摄氏度为混浑粘性的熔体,到178.5摄氏度转为澄清,后即证实是由于液晶结构引起(德国:赖阴尼策)。1888~1889年,开始生产与出售照相机,应用了赛璐珞作照相底片,照相术才获得广泛应用(美国:伊斯特曼)。1889年:首次合成硝酸纤维人造丝并投人生产(法国:查唐纳脱,德国:约斯特、卡多雷特)。提出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式并提出反应过程中形成活化络合物和反应活化能的概念(瑞典:阿累尼乌斯)。提出电离溶压理论,从热力学导出电极电位公式。提出盐的溶度积理论,用以解释沉淀现象(德国:能斯脱)。1890年:提出液晶概念并把液晶分为晶状液体,液态晶体两大类(德国:雷曼)。人工合成葡萄糖,认识到葡萄糖、果糖、乳糖、山梨糖等化学式相同,但有醛糖与酮糖之分。指出糖有D、L两种,生命组织中的都是D型。确定了嘌呤的结构(德国:埃·费歇)。1891年:1891~1893年,提出分子结构的配位学说,是无机化学和络合物化学结构理论的开端(德国:阿·维尔纳)。1891~1893年,铜铵纤维人造丝试制成功,用作纤维及白炽灯罩芯(德国:弗雷梅里等)。提出物质的各组分在平衡的两液相中的分配定律(德国:能斯脱)。1892年:发明高于3,500摄氏度的高温反射电炉。用于制备电石、铝、钨、金刚砂等重要难熔物质(法国:莫伊桑)。发现含烃基的有机物具有相同的红外辐射光谱,这是红外辐射谱用于分子结构分析的开始(荷兰:朱利叶斯)。利用隔膜法电解食盐制备氯碱(英国:哈格里佛)。发现除一氧化碳外的异氰酸酯和异氰化物等“二价”碳的稳定化合物,和凯库勒的四价碳学说有矛盾(美国:尼弗)。发现有机化合物反应时的空间位阻效应(德国:威·迈耶尔)。1893年:研究成磺酸纤维素(粘胶丝)的制造方法,并投入生产(德国:克鲁斯、贝范、毕特尔)。1894年:发现化学元素氩,认为它是属于周期表中最后的一族惰性元素族中的一个元素,预计了其他惰性元素的存在(英国:威·雷姆赛、瑞利)。1895年:发现化学元素氦(英国:威·雷姆赛)。提出“唯能论”,认为“物质仅仅是各种能量的空间集合”(德国:奥斯特瓦尔德)。发现苹果酸在反应时的维尔顿转化,对研究有机物的—体化学及亲核型反应有重要意义(德国籍俄国人:维尔顿)。1897年:1897~1900年,用还原镍粉催化乙炔及苯的加氢反应,该法在转变劣质汽油为高辛烷值汽油及变低熔点脂肪成高熔点脂肪中获得应用,是有机氢化催化工业的开端(法国:萨巴梯尔)。1897~1899年,建议用氢铂电极作为标准零电位电极,用汞—氯化亚汞电极作为方便的参考电极(德国:能斯脱)。1898年:发现化学元素氪、氖和氙(英国:威·雷姆赛、特拉弗斯)。发现放射性化学元素钋和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法国:比·居里;法籍波兰人:居里夫人)。1899年:提出解释双键反应能力的余价学说(德国:悌勒)。发现化学元素锕(法国:德比尔纳)。公元1900年~1960年1900年:美籍俄国科学家冈伯格,从分子量测定首次发现自由基三苯甲烷,自由基是电子出于激发状态的分子或分子碎片,具有自由价,化学性活泼;法国科学家格林雅尔德,制得金属镁的有机化合物,它是有机合成中的中间体;德国科学家多恩,证明镭射气是一种新的惰性气体——氡;法国科学家维尔纳,试制成功人造宝石并投入工业生产。美国科学家兰米尔,通过氢分子在钨丝上分解,制得氢原子喷灯,可产生近于太阳表面的温度,开始了气体在金属表面上吸附及催化的研究。英国科学家霍普金,发现蛋白质有两种,一种能维持生命,一种不能维持生命如明胶。1901年: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提出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的物质,而不出现在最终产物中,认为所有反应都可以进行催化,并指明催化剂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法国科学界德马尔塞,发现63号化学元素铕。美国科学家吉·路易斯,提出逸度和偏克分子的概念并统一活度概念,使原来根据理想体系条件求得的热力学关系式仍适用于实际体系。1902年:英国科学家泡帕,用12年时间制得氮、硫、硒、锌等化合物的光学异构体,后也获得不包含不对称原子的、因空间位阻而造成的旋光异构体。1903年:瑞士科学家齐格蒙第,发明观察胶体粒子运动的超显微镜,它也是直接观察平衡涨落的直观仪器。法国科学家比·居里、英国科学家威·雷姆赛、索迪,居里等观察到镭盐水液有气泡逸出,索迪等证实这是辐射引起的水分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这是辐射化学研究的开端。1904年:德国科学家艾贝格,用五年时间从惰性元素稳定性和元素周期律分为八族出发,首先用电子观点来解释价键。认为一个原子可以被电子占据的位子数是八;一个元素的最大正负价总和常为八,这即为艾贝格定律,是电价学说的“八偶律”的萌芽。日本科学家高峰让吉,首次人工合成激素——肾上腺素。英国科学家哈顿,分解得到非蛋白质小分子“辅酶”,这是酶催化不可缺少的物质。1905年:意大利科学家斯佩西亚,利用温差籽晶生长法制备水井,成为人造水晶技术的基础。美国科学家科布伦兹,将红外光谱和各类有机分子的结构系统的联系起来,使红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上获得广泛应用。德国科学家塔曼,首先提出玻璃为过冷的液体,对晶体的晶核生长和发展作了系统研究,研究晶核数目及晶核发展速度与过冷度之间的关系。用热分析法研究合金,为现代金相学奠定基础。美国科学家玻特伍德,从铀矿中铀的衰变指出,铀衰变的最终产物是铅。首次提出了从铀矿的含铅量及铀的衰变速度来测定地球年龄。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提出胶体是物质多分散聚集状态的观点,把胶体化学发展为表面化学。1906年:英国科学家巴拉克,从X射线的散射和吸收,发现化学元素的特征X辐射。美国科学家波特伍德,在铀的残余物中发现化学性质和钍相同的新放射性物质,这是第工一次发现同位素。俄国科学家兹维特,发明层析分析法,为分离性质相似的复杂混合物提供了重要方法。德国科学家博登斯坦,发现链式反应,并提出有关机理。德国科学家维尔斯坦特,用色层分析法,研究叶绿素的化学结构,从而知道Mg存在于叶绿素中,而铁也以同样形式存在于血红素中。1907年:德国科学家艾·费歇,经过五年研究,证明蛋白质是由简单的氨基酸相连而成,首次,人工合成由十八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这是蛋白质结构与合成的开始。美国科学家吉·卢意思,提出任何物质膨胀系数与压缩系数的热力学关系式,以及他们与热容的关系。法国科学家乌斑和德国科学家威斯巴克,各自独立发现化学元素镏。1909年:丹麦科学家塞雷森和德国科学家哈伯,引入pH表示酸度,设计一种玻璃电极,用以迅速测定溶液酸碱度。俄国科学家谢·列别姐夫,首次人工合成橡胶。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发明硝酸的工业制法——氨氧化法。美国科学家兰米尔,在白炽灯中充入惰性气体,改善钨丝在真空中的挥发和氧化,延长了灯泡的使用寿命。德国科学家华莱赫,对大量重要天然产物,尤其是香料等进行结构测定,发现它们都具有萜的结构,称为异戊二烯规则。1910年:英国科学家索迪,提出同位素假说,后又提出放射元素位移法则,放射化学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法籍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提出高能辐射的初级化学过程全是形成离子的观点。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惰性气体放电,开始生产霓虹灯。1911年:提出电解质离子在半透膜两边平衡的理论,这种平衡是生物化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英国:唐纳)。发现用特种细菌可以合成丙酮、丁醇等化合物,这是微生物合成的早期工作,以后被用到合成配尼西林、维生素B12等(以色列、英籍俄国人:维茨曼)。推得球形粒子流体力学的粘度公式,即,被用于胶体(瑞士、美籍德国人:爱因斯坦)。1912年:发现硫化锌晶体X射线衍射,证明了X射线的波性,促进了近代结晶化学的发展(德国:冯·劳厄等)。提出范德华力是偶极间引力的学说(德国:刻松)。1911~1913年,确立了有机物的元素碳、氢、硫、氮、磷等几毫克的微量元素分析法(奥地利:普雷格尔)。提出光化当量定律(瑞士、美籍德国人:爱因斯坦)。1913年:提出由粒子散射求得的原子核电荷,可能决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后即为摩斯莱所证实(荷兰:范德布洛克)。从X光谱发现原子序数定律,是周期律的一个重要进展,并从而开始建立了X射线光谱学(英国:摩斯莱)。1909~1913年,发明氨的铁催化合成法,投入生产。并以合金钢代替碳钢,解决了高温高压下钢材脆裂的问题(德国:哈伯、波许)。1913~1918年,开始用示踪原子于无机化学分析,测定了最难溶无机铅盐的溶解度(丹麦籍匈牙利人:赫维赛)。分离出花色素——花青甙,并阐明了花色素因酸、碱条件不同而引起花的颜色的变化(德国:威尔斯塔特)。发现组成可变的金属间化合物——“柏托雷体”(俄国:库尔纳可夫)。发明晶体反射式X射线谱仪,提出X射线反射公式,用于结晶的结构分析。证实:在氯化钠晶体中并没有单个的氯化钠分子,而仅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英国:布莱格父子)。重新精确校定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从不同矿石中,测得铅原子量不同,支持了同位素理论(美国:理查兹)。发现存在于脂肪中的维生素,从此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美国:麦克可仑)。镍、铬不锈钢开始获得实际应用(英国:哈德费尔德)。发明高压加氢催化法,使重油、煤转化为高辛烷值的燃料、优质润滑油、甲醇等,并实现工业化。发明裂解木材成简单分子,进而通过化学反应产生醇和糖(德国:伯戈斯)。1914年:发展了精确测量X光波长的技术,从而发现每个元素X光谱,支持了波尔的原子壳层模型(瑞士:西格朋)。1915年:1915~1917年,分别制备战争用毒气,如,氯气、光气、芥子气等。。。(德国:哈伯;英国:泡帕)。1916年:发明粉末法照得X射线干涉图来测定晶体结构,后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荷兰:德拜、谢勒)。提出经典价键理论的电子学说,以惰性元素外壳电子“八数群”或“八偶律”为基础,指出两原子化合时等或不等地共享电子对,以满足2、8的惰性电子壳层,开始以电子论统一了共价键与离子键(德国:柯塞尔;美国:吉·路易斯)。提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理论(美国:兰米尔)。通过对带极性基团烷基同系物表面能的测量,提出表面膜的分子定向说(美国:兰米尔)。发现加钴的钨钢具有强磁性,开始了新型磁合金的研究,后即制得具有强磁性、耐蚀、耐震、耐温度变化、价廉的铅镍钴磁钢(日本:本多光太郎)。1917年:发现化学元素镤(德国:哈恩、迈特纳;英国:索迪等。。。)1918年:1918~1923年,提出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英国:沃·路易斯)。1919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和碳化物碳化学公司从石油裂化气制造异丙醇,是石油化学利用的开端。提出链反应理论,认为在链式反应中每个反应的活性中心,可以连续地引起许多分子(如,一万到百万)的反应,用以解释光化、爆炸,以及后来的加成聚合等许多反应(丹麦:约·克里斯琴森;德国:能斯脱)。将共用电子的观念推广到配位化合物(即,络合物),指出配位键的两个电子可以来自同一个原子(英国:西奇维克)。引入电子等排物的观念,认为有同数目电子的分子可有基本相同的电子结构,这是分子轨道概念的雏形(美国:兰米尔)。1920年:提出高分子长链的概念,认为淀粉和纤维由葡萄糖失水,蛋白质由氨基酸失水缩聚而成,打破长期以来把高分子看成由许多小分子缔合成胶束的观点,促进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德国:斯托丁格)。提出范德华力是诱导偶极间引力(荷兰:德拜)。发现乙烯能自行结合成四碳、六碳的化合物,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橡胶性质的巨大分子,对支持斯托丁格高分子理论及发展合成橡胶起了重要作用(美籍比利时人:诺威兰德)。1918~1920年,发明极谱分析法,它可以对多种可氧化,还原物质同时进行灵敏的定性定量测定,可应用于水液、非水极性溶剂及熔盐。于1926年,与志方益三发明自动极谱仪(捷克:海洛夫斯基;日本:志方益三)。发现重要香料麝香和香猫酮为16及17元的大环化合物,大环形化合物的环可以不在一个平面上,打破半个世纪前拜耳(1883年)提出的有机物只能形成平面小环的假说(瑞士籍南斯拉夫人:拉齐卡)。二十年代左右,发现非液晶分子溶于液晶物质时,溶质分子会和溶剂分子一样,处于排列成行的状态(德国沙普)。提出氢键的概念,认为氢键是一种较弱的“键”,用以解释水等物质的性质(美国:莱悌默)。1921年:1921~1923年,从研究酸和碱的催化作用,提出共轭酸碱的理论(丹麦:勃朗斯台特)。提出电解质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计算法(美国:吉·路易斯)。发现四乙基铅为良好的汽油燃烧抗爆剂,开始了抗爆机制的研究(美国:米吉莱)。1922年:提出所有催化过程形成临界络合物,由络合物的形成和分解决定反应的速度并推得反应方程式(丹麦:勃朗斯台特)。将液晶分为三大类:向列相液晶、胆甾相液晶、近晶相液晶(德国:基·费莱德尔)。1923年:提出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认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每个离子被带异性电荷的离子氛包围,从而影响了离子的运动及其他性质,由此,推出离子的活度系数是离子强度的函数(荷兰:德拜;德国:休克尔)。首次确定辅酶的结构,认识到维生素及铜、钴、镁、钼等人体所需的微量金属都是辅酶的部分(瑞典籍德国人:欧拉·钱儿宾;英国:哈顿)。用X光分析法,发现化学元素铪(丹麦籍匈牙利人:赫维赛;德国:考斯特儿)。开始用放射性铅来跟踪它在植物组织体中的吸附和分布,确立了研究有生命过程的放化分析原则,但是,因铅有毒未被应用(丹麦籍匈牙利人:赫维赛)。1924年:提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即,波尔—梅因史密司—斯通纳构造原则,使周期律的解释建立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丹麦:尼·波尔;美国:梅因史密司;英国:斯通纳)。发明超离心法(十万倍于重力),研究胶体粒子和高分子的大小及分布,首次测定了蛋白质的分子量(瑞典:斯维特伯格)。确定罂粟碱、尼古丁等重要生物碱的结构并开始了从简单分子合成复杂天然有机物的工作(英国:鲁滨逊)。从光谱发现双原子分子中的电子状态相似于原子中的电子状态(德国:索末菲)。提出软球分子模型的吸引、排斥近似位垒公式,广泛用于推导物态方程及计算原子、分子问的作用(英国:林纳·简斯)。以醋纤代替硝纤(1889年开始用的)作照象底片,解决了底片易燃的问题(美国:伊斯特曼)。1925年:确定吗啡的结构式(英国:鲁滨逊)。提出分子价电子的能级在所有主要方面与原子价电子的能级基本相同(美国:儿·贝尔格)。发现化学元素铼,属周期系中最后一个稳定元素,以后发现的均为放射性元素(德国:依·诺台克;瓦·诺台克)。1926年:1910~1926年,确定醣类具有五环糖和六环糖两种基本结构(英国:霍沃斯)。提出活化中心的吸附催化假说(美国:兰米尔、塔勒)。提出中介论,认为有些分子的真实状态不能用任何一个经典结构式来表示,而是介于两个或多个“极限结构”之间的中介状态(英国:英果尔德)。分别提出磁性盐低温去磁法(美国:吉奥寇;荷兰:德拜)。1927年:提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理论(荷兰:德拜;美国:盎萨格)。提出支链反应的理论,用以说明燃烧爆炸过程(苏联:谢苗诺夫;英国:欣谢尔伍德)。通过X光分析,证实液体的结构是分子近程有序,远程无序,液体分子间存在着利于分子运动的空穴(荷兰德拜)。用原电池过程来解释金属的多相催化反应并用极化和去极来说明催化毒物及催化促进剂的作用(英国:阿姆斯特郎)。1928年:提出范德华力是色散引力的见解(德国:弗·伦顿)。提出氢分子结构的量子力学的近似处理法,进而推广到其他分子结构的研究,首次把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德国:弗·伦顿、海特勒)。提出多相催化的电子假说(苏联:罗金斯基)。1926~1928年,分别对分子中的电子状态按原子轨道进行分类并初步得出选择分子中电子量子数的规律(美国:马利肯;德国:洪德)。用原子轨道的线性加和法讨论了氢分子的电子状态,这是分子轨道法的原形,并用轨道重叠的大小来判断键合的能力(美国:鲍林)。提出处理多电子原子体系问题的“自洽场”近似方法(英国:哈特里)。1928~1939年,从氮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水分子等近二十种单质及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量热数据,分别求得熵的结果相符,使热力学的统计理论得到有力的支持(美国:吉奥寇)。发明二烯合成反应,是从链烃合成环烃的重要反应(德国:阿德儿、迪尔斯)。人工合成氯丁橡胶,是最早切合广泛实用的橡胶,在战争中开始大量代替天然胶(美国:卡罗瑟,美籍比利时人:诺威兰德)。1929年:分离得两种维生素K并确定其结构(美国:多伊赛)。提出晶体场理论,认为在离子晶体中,由于周围离子形成的晶体电场,引起中心离子电子轨道的变化,导致晶体的稳定(美籍德国人:贝蒂)。提出多相催化的多位假说(苏联:巴兰金)。确定硅酸盐结构可形成一维长链、二维网格和三维网格(美国:鲍林)。1921~1929年,逐渐确定正铁血红素的结构是由四个吡咯环所组成的复杂分子(德国:汉·费歇)。1909~1929年,发现核糖(五碳糖)存在于某些核酸中,发现脱氧核糖,它存在于另一些核酸中,认识到核酸就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这两类(美籍俄国人:勒温)。发现天然氧是氧的三种同位素的混合物。从此物理学上改用氧16作为原子量标准,而化学上仍用三种同位素的平均值作标准,到1961年国际上改用碳12作为统一标准(美国:吉奥寇)。1930年:通过大量二元酸与二元胺的缩合,合成高分子纤维丝,而证实高分子长链的结构理论(美国:卡罗瑟)。1930~1932年,发现偶氮磺胺化合物百浪多息的抗菌性,开始了对这类药物的研究(德国:多麦克)。首次提出高分子结晶的织构模型,认为高分子的结晶不同于小分子的结晶(德国:赫曼、杰恩格罗斯)。发现化学元素钫(美国:阿立生、麦非)。确定全部叶绿素的结构(德国:汉·费歇)。制得二氟二氯甲烷(氟里昂),开始了有机氟的研究(美国:米吉莱)。将霓虹灯涂以荧光物质后发展了日光灯,逐步代替白炽灯(法国:克劳德)。1931年:提出分子结构的共振理论,认为有些分子的结构是多个价键结构式共振的结果(美国:鲍林)。对芳香和共轭体系,开始引入非定位价键的量子力学处理(德国:休克儿)。首次实现全人工合成的纤维,强度大于粘丝,称为尼龙,于1938年投产,人工合成纤维从此开始(美国:卡罗瑟)。确定维生素A的结构,在一九三三年合成(瑞士:卡勒,德籍奥地利人:柯恩)。建立第工一台放大400倍的粗糙的电子显微镜(德国:拉斯卡)。1932年:提出高分子高弹行为(即,橡胶弹性)的分子运动理论(德国:库·迈耶尔、苏西奇)。提出液体的似晶格模型,即,将液体看作不完善的固体,并推得一维空间疏松堆叠的解(苏联:弗朗克尔)。分别发展分子结构的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相似于原子轨道进行构造,并分为成键和反键轨道两种,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加和近似计算,对多原子分子开始引用非定位分子轨道概念念(美国:马利肯;德国:洪德)。1932~1935年,应用阿累尼乌斯的活化络合物概念,提出绝反应速度理论(德国:佩尔泽,美国:艾林)。1932~1935年,确定了多种雌、雄激素的结构,并进行了部分合成(德国:布坦能脱;瑞士籍南斯拉夫人:拉齐卡)。1933年:人工合成维生素C(英国:霍沃思)。1933~1939年,分别提出不同的电化学动力学的假说(苏联:弗鲁姆金;日本:堀内寿郎;美国:艾林)。1931~1933年,发展了完全无规混合的正则溶液理论(美国:斯卡查、海儿德勃朗)。制得重水,后用作反应堆的减速剂(美国:吉·路易斯)。1934年:提出高分子长链的统计理论(德国:维·库恩)。发现核反冲的化学效应,是“热原子化学”的开端(美籍匈牙利人:西拉德等)。发现人工放射性,是制备人工放射元素的开始(法国:弗·居里夫妇)。用离子与激发分子丛簇的观念以及由离子和激发分子形成的自由基来说明辐射化学的初级效应与次级效应(美国:艾林、蒙德)。1935年:人工合成第工一个离子交换树脂(英国:比·亚当斯、伊·霍尔姆斯)。用质谱仪发现铀的重要同位素铀235(美籍加拿大人,丹姆斯特)。首次引用重氢和氮的同位素于生物化学研究,发现贮藏在机体内的脂肪酸、氨基酸与食物中的不断发生交换,否定了储藏在机体中脂肪通常不动的看法,是同位素研究生命代谢的开始(美籍德国人:桑恩海默)。1930—1935年,陆续得到结晶的胃朊酶、胰朊酶、胰凝乳脘酶,都证明是蛋白质(美国:诺塞洛泼)。证实磺胺药有药效的是磺胺部分,磺胺药开始大量生产(德国:陶麦克;意大利、法籍瑞士人:波维特)。人工合成维生素B2(瑞士:卡勒;德籍奥地利人:柯恩)。确定维生素D的结构。提出用紫外光照射食物如牛奶等以增加D含量(德国:温道斯)。1936年:发明场发射电子显微镜,限于研究高熔点金属及合金的表面,气体的吸附及晶体的缺陷等(美籍德国人欧·缪勒)。首次用固体晶胞的模型来描述液体,后发展为液体的晶胞理论(美国:艾林)。1937年:首次人工合成元素周期表中空位的元素——43号的锝(美籍意大利人:埃·塞格勒,美国:佩里埃)。确定三种维生素E的结构,于1938年合成(瑞士:卡勒)。发展放大7000倍的可供科学研究的电子显微镜,人类的视野开始进入病毒和蛋白质的世界(美籍加拿大人海勒)。从大量小晶体取向以代替大晶体的光学效果出发,制成人造偏振片,代替了尼科尔棱镜。发展二元色彩色新体系,修改了托·杨和赫尔姆霍茨三元色理论(美国:兰德)。明确维生素参与辅酶部分而发挥生化功能(美国:爱尔维杰)。1935~1937年,发现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作两类,一类对营养无效,一类约二十余种是营养物中基本氨基酸,但对不同动物体基本氨基酸也不同(美国:维·罗思)。1938年:发现聚四氟乙烯,开始了含氟聚合物的研究,到五十年代正式投产(美国:杜邦公司)。发现一些简单的磷酸酯对温血动物具有剧毒及强烈的杀虫作用(德国:施拉德)。提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多分子吸附理论(美国:布伦瑙尔、埃米特;美籍匈牙利人:特勒)。首次分离得到纯净的维生素B2(德籍奥地利人:柯恩)。1939年:人工合成维生素K(美国:菲泽)。1939~1942年,提出联合制碱新法(中国:侯德榜等。。。)。提出多相催化的活性集团假说(苏联:柯勃谢夫)。1899~1939年,分别对非碳四面体元素硅有机物的研究,制得含硅高聚物(英国:刻宾;苏联:安德利扬诺夫)。1935~1939年,试用在1873年合成的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于治虫,1942年工业生产(瑞士:保·缪勒)。1940年:分别实现用中子和氘轰击铀238,发生衰变以制备超铀元素的方法,制备了93号镎、94号钚,指出超铀元素的性质都相似于镧系稀土元素(美国:西博格、艾贝尔森、麦克米伦);人工合成元素周期表中另一空位元素85号的砹(美籍意大利人:埃·塞格勒);提出用六氟化铀,通过热扩散法分离富集铀235(美国:艾贝尔森);以气体扩散法从铀238中分离铀235(美国:尤里);分离得到长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碳14,用于生物化学、地质和考古(美籍加拿大人:卡门)。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石油开始化学综合利用,用于生产各种有机物、塑料、纤维、橡胶等。。。1909~1940年左右,对有机硼化合物进行研究,在高能燃料,耐辐射材料等方面开始获得实际应用(德国:斯托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发展了离子树脂交换法,对十四个稀土元素进行分离,“稀有金属化学”开始迅速发展(美国:斯佩丁)。1942年:应用离子树脂交换法分离得到纯铀二吨,用于制备第工一颗原子弹(美国:斯佩丁)。1942~1950年,由于原子反应堆的建立,辐射化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发展分子结构的立体构象分析理论(挪威:哈塞尔;美国:巴顿)。1942~1951年,提出高分子溶液的晶格模型理论并由此推出高分子稀溶液粘度的近似公式(美国:弗洛里等)。1943年:分得纯青霉素,被用于医药(英籍奥地利人:弗洛利)。发明分配色层分析法,广泛用于分离少量复杂混合物,在胰岛素结构和光合作用等的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英国:马丁、辛格)。1943~1950年,分得纯链霉素、金霉素、地霉素,四环素等,开始统称之为抗菌素(美籍俄国人:瓦克斯曼)。1944年:用中子轰击钚和a粒子轰击铀制得95号超铀元素镅,用粒子轰击钚制得96号超铀元素锔(美国:西博格、乔梭);用斜喷金属膜的方法,使电子显微镜可见到三维立体图象(美国:维可夫);人工合成奎宁,这是不经过天然中间体而从简单化合物合成的复杂有机物(美国:伍德沃德)。1945年:发现电子顺磁共振现象,是研究自由基等的重要途径(苏联:柴伏依斯基);1934~1945年,用X光结构分析法,确定了碳碳单键、双键、叁键、共轭键以及氢键的键长(英国:杰·罗伯森)。分别用磁共振法和磁感应法实现核磁共振,测量核磁矩,推进了原子核磁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核磁共振谱开始用于化学结构分析(美国:珀塞尔;美籍瑞士人:布洛赫)。确定配尼西林的分子结构(英国:鲁滨逊)。1946年:确定马钱子碱的结构(美国:伍德沃德;英国:鲁滨逊)。证实宇宙射线导致的氚,也存在在大气与水中,用它可以测定古代水和酒的年龄(美国:李比)。1947年:发现化学元素钷(美国:马林斯基、格兰顿能)。约1930~1947年,实现测古化石年龄的技术。可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龄达45,000年,从而确定最晚冰河期为10,000年(美国:李比)。人工合成二磷酸腺甙(ADP)及三磷酸腺甙(ATP)(英国:托德)。1948年:分别发现酞菁类有机染料具有半导体性质,开始了有机半导体的研究(英国埃利,苏联伏尔坦扬)。提出多相催化的半导体理论(苏联伏尔肯斯坦)。1949年:1949~1955年,用脉冲闪光分解法引起气体低压放电,通过气体平衡的破坏和恢复,研究10亿分之一秒中发生的超速化学反应,从此开始了超速反应的研究(英国:诺里许、泊特)。用氧18示踪原子,发现植物光合时放出的氧来自水而不是来自二氧化碳(美国:吉奥寇)。1950年:发展籽晶熔体引退法拉制元素半导体单晶锗(美国:蒂尔等。。。)用粒子轰击镅和锔制得97号、98号超铀元素锫和锎(美国:西博格、乔梭)。首次建议纤维状蛋白质分子可以以螺旋的一级形式安排,随后即得大体证实。从血液疾病的研究引入“分子疾病”的观念,认为这是由于蛋白质中反常结构引起(美国:鲍林)。英、美等国有机磷化物用作农药并大规模投入生产。对化合物型硫化铅半导体的机制作了分析(英国:盖比,斑伯雷等)。(来源:小木虫论坛)——END ——
|
合作站点:http://www.am17.net/
合作站点:http://www.am17.cn/
合作站点:http://www.yr1718.com.cn/
合作站点:http://www.cnnoet.net/
研润金相显微镜列表:
4XB 双目倒置金相显微镜---
4XC-ST 三目倒置金相显微镜---
AMM-8ST 三目倒置卧式金相显微镜---
AMM-17 透反射金相显微镜---
AMM-200 三目正置金相显微镜---
MMAS-4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8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5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6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9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12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15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16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17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18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19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20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100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MMAS-200 金相显微测量分析系统
研润硬度计列表:
HR-150A 洛氏硬度计---
HR-150DT 电动洛氏硬度计---
HRS-150 数显洛氏硬度计---
HRS-150M 触摸屏洛氏硬度计
HRZ-150 智能触摸屏洛氏硬度计---
HRZ-150S 智能触摸屏全洛氏硬度计---
ZHR-150S 电脑洛氏硬度计---
ZHR-150SS 电脑全洛氏硬度计
ZXHR-150S 电脑塑料洛氏硬度计---
HRZ-45 智能触摸屏表面洛氏硬度计---
ZHR-45S 电脑表面洛氏硬度计---
HBRV-187.5 布洛维硬度计
HBRVS-187.5 智能数显布洛维硬度计---
ZHBRVS-187.5 电脑布洛维硬度计---
HV-1000 显微硬度计---
HV-1000Z 自动转塔显微硬度计
HVS-1000 数显显微硬度计---
HVS-1000Z 数显转塔显微硬度计---
HVS-1000M 数显显微硬度计---
HVS-1000MZ 数显转塔显微硬度计
HMAS-D 显微硬度测量分析系统---
HMAS-DS 显微硬度测量系统---
HMAS-DSZ 显微硬度分析系统---
HMAS-DSM 显微硬度测量分析系统
HMAS-DSMZ 显微硬度分析系统---
HMAS-CSZD 显微硬度测量系统---
HMAS-CSZA 显微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HV5-50 维氏硬度计
HV5-50Z 自动转塔维氏硬度计---
HVS5-50M 触摸屏维氏硬度计---
HVS5-50MZ 触摸屏自动转塔维氏硬度计---
FV 研究型维氏硬度计
HMAS-D5 维氏硬度分析系统---
HMAS-D5Z 维氏硬度测量系统---
HMAS-D5SM 维氏硬度分析系统---
HMAS-D5SMZ 维氏硬度测量系统
HMAS-C5SZA 维氏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HB-2 锤击式布氏硬度计---
HBE-3000A 电子布氏硬度计---
HBE-3000C 数显布氏硬度计
HBS-3000 数显布氏硬度计---
HBS-3000L 触摸屏布氏硬度计---
HMAS-DHB 布氏硬度测量系统---
HMAS-DHBL 布氏硬度计测量分析系统
HMAS-HB 便携式布氏硬度测量分析系统---
HBM-2017A 数显异形布氏硬度计
研润自准直仪产品列表:
1401双向自准直仪---
1401-15/20 双向自准直仪(15-20米)---
S1401 数显双向自准直仪(6-10米)---
S1401-15 数显双向自准直仪(15-20米)
研润金相试样切割机产品列表:
QG-1 金相试样切割机---
Q-2 金相试样切割机---
QG-2 岩相切割机---
Q-3A 金相试样切割机---
Q-4A 金相试样切割机
QG-5A 金相试样切割机---
QG-100 金相试样切割机---
QG-100Z 自动金相试样切割机---
QG-300 三轴金相试样切割机
ZQ-40 无级双室自动金相切割机---
ZQ-50 自动金相切割机---
ZQ-100/A/C 自动金相试样切割机---
ZQ-150F 无级三轴自动金相试样切割机
ZQ-200/A 三轴金相切割机---
ZQ-300F 三轴自动金相切割机---
ZQ-300Z 金相切割机---
QG-500 伺服金相切割机---
ZY-100 导轨金相切割机
研润金相试样磨抛机列表:
MPD-1 金相试样磨抛机---
MP-3A 金相试样磨抛机---
MP-2A 金相试样磨抛机---
MPD-2A 金相试样磨抛机---
MPD-2W 金相试样磨抛机
ZMP-1000 金相磨抛机---
ZMP-2000 金相磨抛机---
ZMP-3000 金相磨抛机---
ZMP-1000ZS 自动磨抛机---
BMP-1 半自动金相试样磨抛机
BMP-2 金相试样磨抛机---
MY-1 光谱砂带磨样机---
MY-2A 双盘砂带磨样机---
MPJ-35 金相试样磨平机---
P-1 单盘台式金相试样抛光机
P-2 金相试样抛光机---
LP-2 金相试样抛光机---
PG-2A 金相试样抛光机---
P-2T 金相试样抛光机---
PG-2C 双盘立式金相试样抛光机
P-2A 双盘柜式金相试样抛光机---
YM-1 单盘台式金相试样预磨机---
YM-2 双盘台式金相试样预磨机---
YM-2A 双盘台式金相试样预磨机
研润金相试样镶嵌机列表:
XQ-2B 金相试样镶嵌机---
ZXQ-2 金相试样镶嵌机---
AXQ-5 金相试样镶嵌机---
AXQ-50 金相试样镶嵌机---
AXQ-100金相试样镶嵌机
研润电子万能试验机列表:
YRST-D 数显电子拉力试验机---
YRST-M 数显电子拉力试验机---
YRST-M50 数显电子拉力试验机---
YRWT-D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YRWT-M 微机电子万能试验机---
YRWT-M50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YRWT-M100 微机电子万能试验机---
YRWT-M200 微机电子万能试验机---
LDW-5 微机电子拉力试验机---
WDS01-2D 数显电子万能试验机---
WDS10-100 数显电子万能试验机---
WDS10-300L 数显电子万能试验机---
WDW10-100 微机电子万能试验机---
WDW200-300 电子万能试验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