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28日,阿罗哈航空243号班机为波音737-297型客机(注册号:N73711),从希洛前往美国夏威夷檀香山机场途中,因金属疲劳导至驾驶室后方一直到机翼附近的一大块机舱天花板(约35平方米)被撕裂飞脱,空服员卡拉芭尼·兰辛(Clarabelle Lansing)不幸被吸出机舱外,至今仍失踪。事件中,有65人受伤。友情提示,建议在wifi下欣赏,留着流量学知识!短片包括了电脑模拟、电影片段、真实新闻片段混剪的。这是这次事件的还原。事件后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局(NTSB)展开全面调查。最后总结事故是由裂缝 氧化导致金属疲劳引起(飞机经常在带盐水的空气环境下操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黏合铝片的铝片黏合剂失去效用,而这个问题早在飞机制造时已经出现。当黏合剂失去效用时,水份就能进入机体空隙,继而开始氧化。因为氧化的部份体积比下层的金属大,两片金属片被迫分离,令该处的铆钉承受额外的压力。同时,机龄也是此事件的关键因素。当时客机已使用了19年,同时已经作了89,090次的飞行,超过了设计时预计的75,000次飞行。航机的内部虽然设计了网状的可控制范围机身破裂区,目的是在飞机不幸发生破裂时至少能将破裂范围控制住,尽量保持机体的完整性。不过当时飞机的机龄已经十分高,再加上机身严重锈蚀的情况下,令铆钉的压力增加至不能承受的水平。以致于第工一块控制区损毁后却造成更大范围的损毁。根据小型破裂理论,未能解决小问题会导致问题迅速恶化,这原理也称拉链效应。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