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勒照明技术,光源通过聚透镜在聚光器焦平面成像科勒照明法 用显微镜观察不发光的物体时需要对其照明,最早被大家所熟知的照明方法是临界照明。这种方法中的光源通过一个聚光器(可以使光线产生有效会聚的透镜系统),照射到试样上并在物平面上成像。这种技术存在两个问题:①光线的不均匀导致试样接受的光照并不均匀;②光源照射范围应足以覆盖试样的大部分。 采用使试样表面每一点都可以受整个光源照射的方法,上述缺点可以消除,该方法由科勒发明。科勒照明法遵循以下两个准则: 1)光源通过会聚透镜在聚光器的焦平面上成像。因此,从一点出发的光线通过聚光器后互相平行,光线和试样(表面)发生交互作用。通过物镜之后,非衍射的平行光线会在物镜的焦平面会聚并发生光源的二次成像。在这里,光通过试样发生衍射进而生成试样的衍射花样, 2)聚光器可以同时在试样表面形成可变光圈,即在聚透镜附近的视场光圈。采用这种方法,试样光照部分就可以限制在视场之内,这样就避免了与视场之外的“虚假”光线发生干扰,这些光线来自试样的结构特征和显微镜中透光部分衍射的作用。最后,可变光圈即孔径光圈被放置在聚光器的焦平面,这就可以控制照射试样的光线的孔径角,而分辨能力和视场深度取决于孔径角。 科勒照明法最早是为透射式光学显微镜(透明试样)发明的。若要应用于反射式光学显微镜(不透明试样,如金属试样),必须做适当的调整。
|